咨询热线:
19138234697
邮箱:m777299
地址:苏州市玄武区玄武湖88号
去年秋天,云南某养殖场主老李因无证转运三只穿山甲幼崽,被判处罚金15万元。而隔壁县城的张姐却凭着一份《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合法使用证明》,不仅让自家救护中心的30只黑颈鹤获得合法身份,还成功申报了国家级保护项目。这纸看似普通的证书,实则是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存的生死凭证。
这是国家野生动物主管部门核发的行政许可文件,针对科研、驯养、展览等非食用用途的特殊审批。区别于常见的驯养繁殖许可证,它更聚焦于"使用"行为——比如提取生物样本、野外调查跟踪、文创产品开发等对活体或制品进行利用的场景。
根据2024年发布的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》,当前涵盖超过980种受保护物种。没这张"护身符",即使是救治受伤动物也可能构成违法!
河北王女士的惨痛教训:因用梅花鹿血制作工艺品,申报材料出现"保健作用"字眼被直接驳回,还被列入信用黑名单。记住:证明申请铁律是"只谈保护,不谈效益"!
先去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」官网下载最新申请表格。最难搞的是物种来源合法性证明:
救护个体需附林业部门出具的接收凭证 人工繁育后代要提供三代谱系记录 跨境物种必须附加CITES证书建议模板: "兹证明编号XXX的穿山甲系2023年救护个体,伤口愈合后具备野外追踪研究条件,具体使用方案见附件..."
全国已开通线上申报入口(搜索"野生动物行政许可系统"),但首次申办仍需现场核验。注意三大高频雷区:
申请物种学名写错(比如把"缅甸蟒"写成"缅甸蚺") 饲养场地平面图未标注排污口位置 使用计划未细化到月度监控频次省级部门审查约45天,期间可能有突击实地核查。四川某研究所就因临时将实验室改作仓库,导致申请作废。保持场地状态稳定,接听核查电话时牢记两要两不要:
要明确说明物种数量动态 要准确描述监控设备型号 不要提及商业合作方 不要擅自变更用途拿到手的证书会标注二维码防伪标签,使用中牢记三大规则:
- ✅ 每次运输前扫码报备轨迹 - ✅ 年度12月需提交使用报告 - ❌ 禁止转借/涂改/超范围使用江苏某动物园曾因将证书出借给私人收藏家,被吊销资质并处罚38万元。
广东某生态摄影师为拍摄角雉孵化,连续3天近距离蹲守导致亲鸟弃巢。新规明确:干扰自然繁殖周期可认定为"变相伤害",罚金起步5万元。
▪ 隐形雷区2:"被动违法"北京李教授从研究所带走两管猕猴血样做课堂展示,未办理证明转移手续。即使血样已灭活,仍被认定为非法运输生物制品。
专家建议:开展任何接触受保护物种的活动前,在政务平台输入「行为+物种名称」自助预审,五分钟避免百万损失。
持续合规的关键是建立双档案制度:
电子档案:用带时间戳的云盘存储每次检查记录 纸质档案:物种变更登记需当事人按红手印2025年起多地试点"信用积分制":未出现违规的记录保持者,续证时可走绿色通道,审批时长压缩60%。正如云南野象救护中心的标语:"守护它们,就是在守护我们生存的权利边界。"这张轻飘飘的证书,承载的却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。